频频出现青少年自杀,青少年心理健康何时才能被重视?
2018年07月23日 【健康号】 王佳     阅读 7029

2017年4月19日2时许,香港发生一起坠楼事件,一名20岁的陈姓青年从香港仔渔安苑瑚安阁中层坠下,路人听到巨响前往发现,青年倒卧大厦对开空地昏迷,遂报警求助。救护员到场检验后证实死亡。

  青年尸体由帐篷罩住,家人到现场协助调查

  警员在场调查,检获一封遗书,稍后联络到其家人了解。据悉,陈曾向家人透露,他的手机近日损坏,藏在手机内的功课资料失去,怀疑因此感到不开心。警方调查后相信事件并没有可疑。

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有自杀心理?

  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,青少年心理未成熟,在生活的各种压力下,很容易步入歧途。青少年自杀的心理特征,主要表现为下列方面。

认识方面

  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,心理已经处于异常,总是以为这是唯一的选择,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。通常,他们的内心感到自己为解决问题已经竭尽全力了,深信只有走向死亡,才能摆脱痛苦。当然,他们会预计到,别人对自己的自杀可能不理解,会有种种看法,但是在些时此地,他们自己确信选择自杀的合理的。俗语说,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虽然周围的人觉得自杀的青少年十分愚蠢,责怪自杀的想法太糊涂了,但是,采取自杀的青少年本人往往自以为这是最好的选择。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严重的痛苦使他们心理发生了改变,产生了片面的、绝端的认识。

  研究表明,青少年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。一些青少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日趋淡薄,而新的社会主义的激励人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又非常缺乏。当然这并不是责怪他们,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对此都负有责任。可结果是由于他们缺乏精神力量,一旦身处痛苦境地时,就无法从痛苦中解救自己,也无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积极意义,于是心理产生了扭曲,更强烈地为自己痛苦陷入绝望,这种循环加剧的绝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自杀行为。

情绪、情感方面

  显而易见,自杀的青少年的情绪决不是积极的、愉快的。因为在积极的、愉快的情绪状态下,绝对不可能发生自杀行为。通常,青少年自杀者具有严重的消极情绪,如极端的抑郁,焦虑等。这不同于一般的消极情绪,过几天或一段时间后就会解脱,而是已经达到无法摆脱的绝望的地步,因而这是一种危险性情绪,正是由此才导致了自杀行为的。

  从近几年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报道上看,一些中学生内心十分痛苦,感到缺乏理解,生活的压力太大,分数的压迫、考试的威逼、家长的训斥、老师的不满、社会上的诸多不快……。这样,自杀就成了一些青少年学生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。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,即是在情感情绪突发的情形下,轻率地自杀。如在中学生自杀中,有的女学生为“抗议”父母不给她买一条彩裙而自杀。还有一位农村中学生因个子小,他母亲劝他不要骑自行车,他一意孤行地要骑车,对母亲的劝阻十分气愤,竟然服下大量农药而自杀。这类冲动性自杀行为,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偶发的,自杀前也谈不上什么明显迹象。

  从社会性情感来看,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已经丧失了生活的热情,同时,又割断了与亲人和朋友之间的感情。当然,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满怀悲愤,甚至心中充满着某种仇恨感。因此在生活中,我们常说某些青少年学生的自杀是抱恨而死的,含冤而死的。

意志和动机斗争

 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实施,表示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意志,已经没有勇气和力量来战胜压力和痛苦了。同时,采取走向死亡的决定是一种意志行为,他们立下了自杀的决心,显示出死亡意志已经形成。在失去生的意志、形成死的意志的过程中,青少年自杀者是进行了剧烈的动机斗争的。那时候,他们的痛苦是极其深重的,这种痛苦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他们求生的欲望。在生的欲望与死的欲望的斗争过程中,结果是死的欲望战胜了生的欲望,只有在这个时候,他们才真正形成了自杀的动机。
  
性格类型

  虽然性格类型并不决定青少年自杀行为,但是青少年自杀行为与性格类型又有一定的关联。因为,我们常把性格分成内倾型。性格倾向于内部即内倾型的人,一般表现为沉静、谨慎、多思、孤僻、反应绘缓慢、适应环境困难;性格倾向于外部即外倾型的人,一般表理为开朗、活泼、善于交际、情绪外露、不拘小节、易于适应环境。从上述两种性格类型的具体表现来看,应该说内倾型人格影响自杀的因素的较为明显的。

  但是,青少年的性格不是固定不变的,特别是中学生的性格具有一定的可塑性,在一定的环境和事件中,他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。正是因为这个道理,外倾型性格的人也不是不可能自杀的。青少年的性格类型又不能完全决定是否会产生自杀行为。

青少年自杀的感染性

  有一种集体性的自杀,也叫扩大性自杀。前不久两个女生相约自杀的新闻想必大家也有看到,这就是典型的集体性自杀。在这一事件中有的学生本来就存有自杀的意图,而有的学生本来并无自杀念头,而是在别的人的自杀意图的感染、影响下,才产生了自杀行为。这表明,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感染性、从众性。

  青少年的心理跟环境因素息息相关,作为父母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孩子,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,多与孩子交流,关注其内心的变化,如果发现异常应当及时开导或者就医,一个温馨充满欢声笑语的家才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障!

提示x

您已经顶过了!

确认
''
|
王佳
住院医师
哈尔滨市第一医院
精神心理科,心理科
神经症、焦虑症、抑郁症、失眠、神经衰弱、癔病、精神分裂症等
去Ta主页
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|

热门文章

请选择举报原因
垃圾广告信息
色情低俗内容
违规有害信息
侵犯隐私、虚假谣传